2018年11月8日-10日,由音乐学院刘志燕、吴云、胡瑋光三位老师带领13名学生组成的民歌考察团,前往我院民间歌舞文化创作研究基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田野采风活动。此次采风活动得到彭水文化馆王映光馆长和廖军华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协助,顺利完成了采风任务。
到达彭水后,考察团在廖老师的陪同下,首站来到了阿依河景区(当前彭水著名的苗歌传承人及代表歌手多在景区驻扎演唱)。进入景区,由于考察任务在身,师生一行无暇细观风景,便步行直奔目的地——牛角寨(景区内民间歌手的演唱场所)。在牛角寨,考察团队分为三组,分别对任茂淑、李吉阳等四位民间歌手,就其艺术经历、鞍子苗歌的种类、代表曲目、传统与变迁、传承现状等情况进行了访谈和记录,并采录了《娇阿依》、《过山号》、《倒采茶》等部分曲目。虽已是五六十岁的高龄,但歌手们嘹亮悦耳的歌喉、韵味独特的唱腔,震撼到每一个考察团成员。访谈结束后当晚考察团成员在景区外面的露天舞台观看了音乐表演及篝火舞蹈,近距离感受当地的音乐文化。
9日上午8:00钟,考察团在入住的酒店进一步对任茂淑、庹清先两位传承人就尚未了解清楚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传承人掌握的曲调数目,歌词即兴编唱情况、歌唱形式等问题。其中《娇阿依》、《过山号》被誉为彭水苗歌的两张文化名片,在各类演唱及比赛场合中基本为必唱曲目。访谈之后,团队又进一步录制了《十绣荷包》、《洛阳桥》、《女儿十八春》、《敬酒歌》等曲目。最后在刘老师的倡议下,全体师生跟随任茂淑老师现场学唱了《娇阿依》、《过山号》两首曲目,同学们激情洋溢、气氛热烈,亲身体验了彭水苗歌风韵。
随后考察团又来到了考察的第二站——九黎城。在王映光馆长和廖老师的陪同下,欣赏了《拦门酒歌》。午餐是九黎城特色的“长桌宴”,宴席上歌手们演唱了几首酒歌、敬酒歌,大家纷纷用相机、手机、摄像机记录下珍贵的音乐资料。就餐过后,在九黎城文化广场舞台背后的歌手休息室,考察团成员对10名歌手进行了分组访谈。九黎城的歌手多来自彭水梅子乡,她们演唱的曲目与阿依河景区内的鞍子歌手有所不同。由于访谈过程中,游客多时,歌手们要随时待命为游客展演,师生们陆续采录了《对山歌》、《晒花鞋》、《弯弯号》、《祝酒歌》等7、8首曲目。了解了歌手们在景区展演的形式、曲目,游客的接受及互动情况,传承现状等问题。在歌手中途展演时,师生一行还在文化广场与歌手们和游客一起互动,现场学跳《踩花山》和《割草舞》,感受了苗族歌舞的魅力,乐在其中。
11月10日,廖老师开车陪同三位老师前往考察的最后一站——诸佛,考察采录这里的市级非遗项目“诸佛盘歌”。由于诸佛乡离彭水县城两个多小时距离,山村道路限行9坐以下车辆,学生们已于9日晚先行返校。到达诸佛乡盘歌传承人万朝珍师傅家中后,师生受到了各位歌师傅及在万师傅家中做客的村民的热情接待。大家先在火铺上围着火堆,边喝茶边聊了聊家常,随后便在万师傅的带领下来到了其住所旁边的“诸佛盘歌传习所”,简单地参观了传习所后,6位歌师开始演唱诸佛盘歌。老师们采录了《盘歌》、《薅草歌》、《石工号》、《倒采茶》、《对山歌》等近10首曲目。在采录过程中,歌师傅们非常活跃,唱到兴致高处,常常开怀大笑。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朴实、开朗的性格。歌曲采录完毕后,老师们针对某些歌词的细节、曲目的类别、传习所的传承制度及活动方式等进行了访谈问询。下午5、6点钟,考察小组返回了彭水县城,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至此告一段落。
考察间隙的9日晚,三位带队教师拜访了彭水县著名音乐家,81岁高龄的孔庆余老先生。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他多年来的珍贵藏书、艺术摆设品以及自己的书画集等,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老先生的满腹才华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由得心生敬佩。离开时,孔先生还赠送了我们关于彭水民间音乐的部分藏书。
采风期间,三位老师还跟随廖老师参观了彭水文化馆,并与廖老师一同探讨了关于采录民歌的记谱及调式方面的问题。
此次采风活动是由音乐学院“乌江流域音乐研究中心”牵头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乌江流域音乐研究中心”是我院目前集教学、科研、实践采风功能为一体的科研平台,是发掘、研究与整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其成果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此次整个采风行程安排紧凑,环环相扣。同学们了解、学习了整个采风的过程及初步的一些考察技巧和学术规范,近距离地接触了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课本的学习走向了实践与体验,增加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为树立民间音乐的自觉传承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返校后同学们将以采风心得、调查报告、民歌展演等形式对此次采风活动进行总结与汇报,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图/ 刘志燕 李俊豪)